国际交流 | 冬日里的夏日回忆 | 英国姊妹学校交流之旅——蔡佳雯同学的分享
发布日期:2024-12-30来源: 作者: 点击数:
还记得几个月前,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这个活动。在一个下午,我来到阶梯教室门前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入选名单中,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总忍不住地想,英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于是带着好奇与憧憬,我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走出中国,走出亚洲,来到这个只在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地方,那个曾幻想着如果有一天能够去到那里会是在何年何月的我,也没想过会在17岁的那年夏天,填补了这个空缺,在世界的辽阔版图上,在这片人来人往的土地上,留下一个属于我的足迹。
虽然已经时隔四个月,但回首时,仍恍如昨日般,往昔一一浮现……
从希思罗机场到剑桥的那一段小路两旁出现各式树丛和有特点的房屋;第一次拿到brunch,当然那时的我们也没有想到会在之后的十几天里与熟悉的牛皮纸袋相遇一次又一次。
傍晚时分,和朋友一起在那片草坪上打排球,没有限制,无拘无束,斜阳稀稀疏疏穿透枝叶,在草坪上留下一片斑驳的光影,洒落在每个人的发梢上,藏进每个人露出的笑容里,这一刻的美好是显得那么平凡但极其珍贵的。
晚餐时间给家人朋友拍去“今日份白人餐”图片,跨越几个小时,一边吃着,一边和他们道晚安;在坎特伯雷出场率也极其高的林荫小道,地上铺满了枯枝落叶,狭长的通道,总是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那晚日落西山,天色已晚,小道上仅剩下每个人手机上手电筒的光亮,一行人穿梭在漆黑的小路上,天上繁星若隐若现,我们像探险小队一样,带着好奇与无畏,一路走到尾……
那一节课我鼓起勇气问一位来自巴西的同学,我说你的鞋上有一只Hello Kitty,你也喜欢她吗?她很开心的回答“yes!”那时我觉得世界好像很小,一个喜好就连接了来自东西两个半球的两个人;又是在那一晚,在坎特伯雷,我们组将茶文化分享给了许多外国朋友,我穿上的传统服饰——汉服,也吸引了许多的目光。
当他们开口问我所有有关于汉服的问题时,我的嘴角止不住的上扬,也是在那一刻“民族自豪感”这个词才真正地具象化,我迫不及待地尽我所能,把这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介绍给他们,虽然肯定在表达上还是会有些词不达意,但看到他们惊羡的目光和发出的赞叹,我只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有意义,我来这一趟的使命也已经完成。
不只是有输出,在这不同文化的交织碰撞里,我也感受到了许多的差异。是迎新晚会,是disco,中国人的内敛含蓄和外国人的热情奔放;是在课堂上我的巴西同桌对答如流,当他已经回答完老师的问题时,我还在大脑里翻译,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深刻认识到课本里的知识能带我们看大千世界,但当你只身走入这缤纷多彩的世界,就会发现所学的只是冰山中的一角又一角,想要窥探全貌,还要更深入的学习,而在这过程中有许多是仅凭书本永远无法得到的,书本不能完全教会你如何在课堂上和另一个国家的人用第三种语言去共同讨论一个问题,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感觉只有亲身去经历,去体验,才会得到。
这一路上,困难重重。比如我看不懂意大利同学写的英文,一开始甚至也没认出她写的是英文;再比如,我无法一遍就听懂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有时需要个两三遍,最终也是在各种肢体语言和手机翻译的辅助下,完成了这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合作。过程坎坷,幸得结果圆满。
回忆在脑海里浮现一遍又一遍,现在回想起来也依旧美好如昨。
诸多困难同时也坚定了我要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希望能在日后的某一天,当再一次踏上那片在17岁时曾到过的国土,我可以更有自信,更加勇敢,希望到那时,我已经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世界这本书又多看一页,人生的阅历又新添一章。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宝贵机会,让我们收获颇丰,满载而归。如果有机会,我想到更多的国家,领略更多不同的人文风情,把人生这本空白的书一一填充好,让它绚烂丰富,多姿多彩!
撰稿:蔡佳雯
初审:丘燕萍
复审:梁 泉
终审:黄志良